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
于在古文中作为名词的用法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
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
(4)姓。
如明代有于谦。("于"不同于"於"姓)
于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去、往 [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好像 [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于何(如何)
(6)◎依靠。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于在古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