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常常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家庭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意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家庭教育   预防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非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

    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而父母间互相争吵、言行粗暴,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孩子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教育随笔:对待孩子,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
幼儿教育随笔:正确对待孩子们的好问现象
幼儿教育随笔:把你的爱告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