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永远的温馨的港湾。无论游子飘泊何处,都始终走不出家乡父老的视线。而家乡,是游子心中恒久的牵挂。
我的家乡王坑,是绍兴县嵇东镇的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山村。那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农舍散落在溪两边的小山坡上。家乡资源稀缺,村民靠一点薄田、几亩山地度日;青壮劳力以外出打工为生。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全村70多户人家,培育了50多名大学生。
家乡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真正改变家乡命运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那年,我在乡里的中学读书;说来有趣,我初中是在乡办学校读的,后来乡中又成为“戴帽”高中,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乡里的第一届高中生。由于师资缺乏,原先的初中教师“升格”为高中教师,且大多出身“民办”;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但高考制度的恢复,犹如一场春风吹醒了解冻的大地。一九七九年,我终于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师范生。我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名大学生,当时,在村里、乡里引起了轰动。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平台。报考大学的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村干部调侃说,考上大学,就为村里“贡献”了几分田、几亩地;户口迁出小山村,不再争抢村里的田地,着就是对村里的贡献。自从1979年起,村里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而且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博士、硕士也并不鲜见。一时间,“王坑现象”名闻遐迩;王坑,也成为“秀才村”的代名词。
家乡人自强不息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我。大学毕业,我成为山区一所中学的教师;后来调到县级机关,十五年前,又成为市级机关的一名干部。家乡人以奋斗为荣。我的学弟学妹,并没有吃安稳饭,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上进,不断取得收获。有的在北京发展,有的在南京谋职,有的在上海就业。
一个家庭出一名大学生,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当考上大学成为常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