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研讨目录:
1、文体之争——写景散文?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文有哪些?
2、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科学小品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4、《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5、《雾凇》一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感知?
6、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本课生动优美与科学准确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7、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从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上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
8、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9、本课还有哪些内容具有教学价值,可以教?
研讨主题一:文体之争——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还是一篇说明文,或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转张忠诚老师的解读:我读《雾凇》
曾经听过几个老师教学《雾凇》这一课。他们的教学程序大致相同: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从第一、三自然段通过读感受雾凇的美,然后再简单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对于第二自然段的用时,没有超过课堂用时的五分之一。
在教学此课前,我也想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读着此课,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年暑假到黄山的旅游。去黄山的路上,导游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黄山的美景,以及每一处景物形成的原因。下了车之后,他只是说了说集合的地点,就让我们自己去领略黄的风光了。由于车上他对黄山美景的介绍,我们再来观赏黄山,就可以更深层次的领略各处景物的韵致,不至于走马观花,一看了之。现在想来,这位导游真是聪明。他先在车上为我们建立了观赏黄山的前经验,然后再让我们领略山中美景,自然可以使我们看的有序、有道、有味,起到不需此行的目的。
《雾凇》的第一、二自然段,多像导游在游览前对雾凇景观的介绍。作者首先在为读者建立阅读雾凇的图像,紧接着通过介绍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