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设计:

1.本课时为第三课时。
2.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探究选材以及人物描写上该注意的问题。
3.主要手段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教学总体思路是在前两课时对都德《最后一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读本上郑振铎同题小说的比较学习,巩固知识,并进一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拓展学习,学习片段作文的写作。
具体步骤:
一、预习:课前布置学生读郑振铎《最后一课》(见读本《大海的召唤》),每个同学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查找并分类整理郑振铎的有关资料;(此项工作在课前完成,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学习,自己寻找角度分析一下两篇文章的异同;
3.找出两篇《最后一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断。
评价: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生平: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 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58年因飞机失事殉难。
代表作品: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二、讨论两篇同题文章的异同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3
《童趣》教学设计9
《童趣》教学设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