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
课堂互动
1.师:读《学而》一章,分析好学与否的实质。
生:好学与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一种精神。
生:孔子的社会心理期望是:君子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范。孔子倡导人们追求君子境界,构建了君子道德教育、修养论,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师: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注重物质生活的安适,不应当把个人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看得比对人格、学问的追求还重。如果树立了行“道”的志向、理想,就不应当因为衣食住行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生:“慎言敏事”这一君子言行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至远。
生:好学者无常师,但必有师,必须随时随地主动向有道者求教,以检查自己所学所做之是非。
2.师:在《雍也》(十一)一章中,孔子为何最赞赏颜回?
生: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是因为颜回每天的消费只是一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的贫苦,他却从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乐趣。孔子抓住颜回的个性特征,描述颜回富于表现个性特征的几个生活细节,几句话,就生动地表现出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心中若有远大的理想,就会全身心地孜孜追求,在这追求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辛苦,而是乐在其中。
师:是啊在《雍也》二十中,孔子说到“乐”这一话题,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掌握,是和兴趣成正比的。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生: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师:以上一章分析了学习的乐趣,下面我们再一起探讨《雍也》二十三的主旨。
生:孔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概括抽象的哲理,以山、水不同的物性,以动、静不同的物理,来说明“知者”与“仁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与外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