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药>>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华大妈、夏四奶奶清明上坟,为各自的儿子上新坟,是《药》的结尾。在西郊荒地的官地上丛冢累累,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关于这句比喻,可分两点来说:
第一点,把坟比作“馒头”,并非鲁迅独创。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咏述营建寿圹(生前预建的坟墓)的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有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箇土馒头。”这两句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曾经引用,并且有个庵叫“馒头庵”。《药》里的“馒头”一喻,是承范诗而用的,但还有新的含意。
第二点,鲁迅这个比喻,不仅利用了面制馒头与土堆“馒头”的相像,还与“阔人家里祝寿”联系了起来,这就有了独创性。《药》里的夏瑜死于屠刀之下,小栓死于精神愚昧之下,凶手都是反动统治阶级。如同祥林嫂之成为“祝福”的牲醴一样,他们或被制成人血馒头,或被人血馒头治病的迷信所误,于是成了“祝寿”的馒头。
这个比喻,以它的思想的深邃、艺术的新巧,来警醒冷漠的人们,告诉人们:旧社会的“疗治的希望”在于别求新药。
二、课文析读
《药》的艺术特点
《药》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小说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融合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这是一条明线;一条是夏瑜为革命而牺牲,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用“药”——人血馒头这个典型事件作纽带,自然地揉合成一个故事整体,完满地表达了作者所要反映的主题。文艺是现实的反映,又必须高于现实。作家创作时必须将生活中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旧中国,存在着有病不求医,却用香灰、污水乃至以人血治病的迷信现象。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就写过:“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然而鲁迅并不是把这种现象直接拿来作为故事的情节,而是根据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造和生发,把人血馒头与革命者流血牺牲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不觉悟的群众吃革命者的鲜血这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哈姆莱》
咏怀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