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药》导学案

 华夏青年怎么了
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华、夏两家两个青年都死了,这是华、夏两家的悲哀。不排除鲁迅先生想作这样的拼合:这是“华夏”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一、小栓死得呆
小说中,没有过多刻画小栓。我们只知道他得了痨病,病得厉害。吃了“人血馒头”也没治好,葬在西关外坟地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痨病,中医指结核病,当时虽不算小病,也不是突发病,不可能一下子倒头。可是,好像他的病不是他自己的事,一切听由父母包办。华大妈叫他不要到灶下来,他就不来;叫他进来,他就进来。叫他吃“人血馒头”,他就吃,问也不问一下,虽然也看了一会。叫他睡一会,他就依着睡下,尽管睡着咳。看起来是一个听话的青年;不过没有一点活力,也没有丝毫主见,是一个死呆子。
二、夏瑜死得莽
比之小栓,夏瑜走到另一个极端。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为革命而关进了牢狱,仍一个劲地劝牢头造反。
可是,他头脑不冷静,也太单纯。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还蒙在鼓里。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人都没有争取到,摆不平,又怎么能轻易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呢。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没榨到一点油水的阿义给了两个嘴巴,还要说“可怜可怜”。
我们钦佩他的忠诚与勇猛,但总感觉缺少起码的认识与策略。他更没有对革命群众做工作。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他所从事的是“夏瑜式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结局。
三、“二十多岁”活得愚
第三章里还两次写到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反应的就是他: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应该说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没有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自然有一份较为清醒的认识,比较容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哈姆莱》
咏怀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