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张中波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对国民性的深刻认识和中国社会历史的解剖;学习先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先生对国民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看法
教学难点:“人的价格”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呢?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打开ppt文件)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mp3文件),浏览课文(word文档或课本)
三: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鲁迅先生从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灵魂深处的什么心态?(用原话回答)
[明确: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用我们的话来说是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奴性心态](点穴式的批评)
先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什么人?
[明确:先生从日常小事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先生的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他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直指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先生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涅磐。“时间已经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重读先生的文章,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刑天舞干戚”的战士。]
2.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或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 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