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言文阅读指导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达到这些要求,要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等。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放在实词的理解上。因为实词面广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勤查工具书,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假字
古人写文章或抄书的时候,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或由于当地的书写习惯,在当用甲字的地方,却借用了一个同音或音近的乙字。照乙字去理解,文句是说不通的。这本来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但相沿下来,成了习惯,人们不把乙字看成别字,而视为甲乙两字通用,称为“用字通假”。甲字为本字,乙字为借字。
就本字和借字间的音、形来看,本字和借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多数是字形有联系,并且一般是以笔画少的去代替笔画多的字。懂得通假宇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用字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
(二)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用今义去理解一个词的古义,那就会出错。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
    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了;“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又如古文中的“臭”字,既可指好气味,又可指坏气味,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其意义范围今比古小。
    2.意义的转移。如古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