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青年优质课的八大通病


刚从湖北省青年优质课竞赛赛场归来,并且又一次忝列评委之席,聚精会神坐了两天(省优质课评委均由地市级教研员担任,因为余蕾老师年事已高,不便久坐,每次都由我去代劳,至今已有三届,是之谓“忝列”也)。综观近三届的同类赛事,尽管涌现了不少好课,并不乏闪光之处,但用各地市州最佳人选和省级顶尖赛事的标准来看,诚以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概而言之,起码有如下八大通病。
一:学无遗力,浅尝辄止。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譬如:高晓声的《摆渡》,实际上是在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其寓意相当曲折隐晦,重点全在最后两段话,相对初中生来说,按部就班把作者的本意弄清楚尚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旁及其它了。可我先后听了多位老师教读这篇课文,竟没有一个人真正解读到位,反倒在“船工的人物形象”,“作家转行对不对”等无关宏旨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其实,都是学力不济惹的祸。
二:照本宣科,缺乏创见。
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上一现象的继续,但比上一现象更为普遍,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广度,没深度;有他见,没己见。譬如:宗璞的《花的话》,无论从构思还是立意来看,这都是一篇真正“伪圣化”的作品。漂亮的百花因为骄傲,所以虽美也丑,朴素的二月兰因为谦虚,所以虽丑也美,臭老九似的教师因为朴素,所以学生在月光下把二月兰采来献给教师,从情节到主题,无不虚假矫情,多么好的求异素材,可就是没见一个老师提出过质疑。(这篇课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