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作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内容和新世纪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之一的语文“新课标”的实验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如何领会和贯彻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也正热烈开展起来。
我们高兴地看到,新课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在阅读方面,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写作方面,新课标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在学习方法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喏喏。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都是:教材和教参说一,教师不敢说二,生怕教错了导致学生考试出错;学生不小心说二,教师就赶紧劝其和教材和教参一样说一,以防与标准答案不同而失分。
在对教材和教参奴才般的敬畏下,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人云亦云,慢慢丧失了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格,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假面具罩住了自己的真实面孔,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声音代替了自己的语言,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感情代替了自己的感情,不敢哭、不敢笑、不敢唱、不敢跳、不敢痛、不敢号,成了一个个盲目的传声筒,成了一个个失去自己的性情的机器人。
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能“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如何能将学生培养成“独立自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