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恰当运用态势语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张上明 [原创]

 

 

态势语是指人为传情达意的需要而做出的种种姿态、表情、手势等,因而它又叫无声语言或人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态势语的使用可以使说话者更引人注目,富于吸引力。而演讲家运用态势语则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态势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语文知识的传播渠道,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还可以代替有声语言,为教师传情达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恰当运用态势语,能够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恰当运用态势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课就其教学内容来看,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富于趣味的东西。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传神的描述,感人肺腑的情感,发人深思的哲理,无一不是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好内容。但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语文课却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课堂有声语言条理性差、枯燥、毫无吸引力之外,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态势语。在课堂上,他们往往动作刻板、表情漠然,令学生兴味索然。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配合有声语言,恰当地运用态势语教学,往往能产生一种磁场效应,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上《孔乙己》一课,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对孔乙己富于个性特征的动作进行模仿。“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教师就可模仿孔乙己伸开五指“罩”、“弯腰”的动作,形象地再现孔乙己穷酸迂腐的性格特征。通过课文的语言分析,目睹人物动作的模仿,学生会迅速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之中,领悟到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教师通过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给课堂创造一种悲伤的氛围,同时在表情上自然流露出伤感情绪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悲伤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这首诗产生先“学”为快的愿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