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课堂教学 让"讲堂"变"学堂"
代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老师,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外讲学,不能上课,即使在校时间,很多情况下也不讲课,而是坐在教室后排写文章,而他每一届初三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成绩仍处全市上游。有人说不可思议,其实这之中的奥妙就是--让"讲堂"变"学堂",变"讲学"为"自学"。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两个转变"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钱梦龙老师也说过:"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关键不在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读、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无数实践证明:浓郁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语文课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良好的读书激情,引发学生的读书欲。
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补充了这样一个例子:"100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自在的鹿在林间嬉戏。那时森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跟着一群贪婪而凶狠的狼。当地居民组成狩猎队,25年间杀掉6000多只狼。鹿的总数很快超过10万只。可人们很快发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仅一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 由此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请从书中找出答案。"
我想学生很快就会对类似枯燥的说明文内容感兴趣。《食物从何处来》这课学生读后也就会明白。为此上语文课时,不要机械地忙于让学生自读课文,可设置一道练习、讲简短的故事或笑话、典故等,要与讲课内容有关联,以引起学生自读兴趣。
二、 明确目标,设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