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评魏书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
●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
●脑子紧用一阵子,也像肌肉紧用一阵子一样。久不激烈地跑200米,乍一跑,一个猛劲跑完了,第二天就会腿部肌肉疼。久不让大脑思维紧张地运转,乍一猛用,过后也会有不舒适的感觉。
思考惯了的人不思考,不思考惯了的人开始思考,几乎要有同样的毅力才能战胜惯性。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耍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摘自:《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
达尔文主张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进行教育。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拥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全省的家家户户。 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 缸”。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逼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万一在家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