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让课改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新近进入或 不久就要进入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他们到底有多少有效的准备?我们无法把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现如今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对此,笔者想谈几点反思与感悟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因素呢?

     的确,“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学生更是“活;”了,老师们决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视为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客客气气、忍气吞声”了。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的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