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新课程下作业观念的转变

所谓“作业观”,可以说是关于作业的一种本能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无形当中或不得不形成了一种几近一致的“作业观”。这种“作业观”大致有以下特征:其一,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着明确答案的一道道练习题,它通常是书面的,所以做作业也叫写作业,当然有时也有非书面的,如背诵课文、记住定义等;其二,作为作业的练习题是对教材或课文梳理、归纳的结果,总是或力求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三,努力追求平时作业题型与日后考试题型的一致性,“模拟试卷”式的作业就成为人们理想的作业形式。由于我们的教学顽强地监守着学科中心,通常是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乎变成了就是学课本,再加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业观”的形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许多年来,关于作业,不少教师有过探索、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又暴露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早先,人们见得更多的是“题海战术”,大运动量,多多益善,学生被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但是,这样做有时事与愿违,效果并不佳。后来,作业的布置渐渐地由一味的“多”到讲究“精”,也正和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发展到精讲精练相吻合。人们努力地使练习题有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盲目的、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来说有所减轻了,对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作为作业的练习题的指向和考试题型的尽量合拍,使做作业的目的几乎简化成“为考试而时刻准备着”?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病,例如作业的难度过大和形式的单一,学生视野变窄,对学生的限制太多、束缚太大,等等。&nbs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反思
反思“吨”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