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生物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生物课改的主要理念之一。为此,《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的所有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进一步探究”、“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素材。这是旧教材所没有的。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成功喜悦和体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就提出种子萌发必须有光的假设,就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强了,从实际中获得新知的能力就随之提高。
(二)教师要给学生出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中,我在课堂中提出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植物能否进行呼吸?如果能,怎样进行呼吸?第四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人的由来》中提出人这一物种是怎样由来的?以及人的个体是从哪里来的等,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又如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我设计了四道议题:1.植物的组织怎样形成的?2.人的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那么植物体的器官是由什么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课堂教学反思
2004年生物高考复习的得与失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