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强调以文为本;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怀,主张以人为本。前者所依附的对象是静止的语言材料,而后者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很大潜能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因为介于新旧课程之间,经历着这样不同的本体观。因而,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边缘便宽了、广了。有沿循教材主体的,有伴随作者行文思路的,有自我感悟、揣摩得来的,有经历实践,来自于体验过程的。于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了独特的、多样的、求异的声音,甚而能亲眼目睹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颇为精彩地“唇枪舌战”。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前线的教师们忧虑地说:“现在真让我们感到困惑、茫然,语文教学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专家们肯定地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竭力呼唤出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课程标准》评价性地说:“我们(学生们)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一起来看这样一节课,(这里仅截取其中的片段)或许你可以触摸到新课程下的“真实”。
教例: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
内容简析:过年前夕,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小猪用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完年,就吃光了麦子。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准备慢慢享用。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大地,一年后获得了丰收。
师:学了课文,说说土地爷爷最喜欢谁?
生展开交流、讨论。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
师:还有谁要说?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
师:好了,谁的理由能说服我们,咱就信谁。
生争着举手,跃跃欲试。
生:最喜欢小牛,它得到了土地爷爷的“夸奖”。
生:最喜欢小猴,因为土地爷爷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师:说得很好,这个理由最能让人接受。所以呀,土地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