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南)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尊之为“亚圣”。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三.朗读课文
正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 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