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在教书育人的神圣道路上,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直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教师。任何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是经过他们得以实践和实现。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调整、改革和重构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这一工程的全面启动。新的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和谐和创新的理念,凝聚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欣慰之际,人们把思虑的目标最终定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使者——教师身上。我们在关注新课程本身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新课程的实践者。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组织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分专家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一方面从不同专业背景阐述了相关的核心概念: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等;一方面以专门的章节对新课程中教师的成长进行了论述。
该书以课程改革的历史表明: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即新课程中的教师再也不是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角色,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的形式出现,身份的差异使其与学生有隔离感,像一位教师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中,除了寒暄以外,我们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老师。教师间的孤立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需要从彼此的身上汲取经验和新鲜的东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