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
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
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互动中灵性思维的
触发,因此,必须在深切反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案。
    一、对指令性教案的反思
    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教案难免烙上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诸如被视为教学指南的教学参考
书对教者和学者均产生了深刻的规定性,使双方在狭隘、单一和平面化的思维空间中作谨小
慎微的“精神匍匐”。反思指令性教案,不外乎三种类型。
    其一,无“我”教案。这种教案视教学参考书为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
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 ,一应俱全,但“全”则全矣,“特”则差矣;
换言之,教师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觉意识去“肢解”课程内容,构建具有一己个性特色的教
学方案。尤其是生命力强、个性鲜明的经典文学作品,亟需底气深厚、才情洋溢的语文教师
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否则,经典作品很可能被共性化教案“整合”得惨
不忍睹,甚至个性斫丧殆尽——这样“完备”的教案,其实丧“魂”失“魄”而已,当不足
效也!
    其二,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惟有欲达之教学目标 和欲授之教
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
忽视他们在课堂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虽然教案中由一个个教学环节链
结成的“教学过程 ”,设计得周密详尽、滴水不漏,却惟独“忘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