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入境”方为真境界

福建省泉州一中 谢贵荣

叶老的名言“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一直以来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但这句至理名言长时间地为一些语文教师误解和扭曲。他们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量化的“知识点”测试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圭臬,通过这样反复“历练”,才能“养成一种习惯”,“达到用不着教”。其实,叶老早就指出过:“作者思有路,遵者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境界应是使学生“入境”。
所谓“入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和营造“情景”,以便在学生(阅读主体)和课文(阅读客体)之间搭建一座心理和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利用“情景” 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情感,使之通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明确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并与作者的理解和感悟相契合,从而真正意义地认识课文;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谈得上阅读客体对阅读主体的再创造(迁移和运用)。
创设和营造“情景”的目的,是刺激和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唤醒学生过去的旧有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和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由此给出这样一个公式:情景—评价—情绪。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阅读情感的参与和投入下,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共鸣,同时,学生的情感反应则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主体评价。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寄寓在它的形象中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洋溢着作者生命的情感载体。亲吻着荷塘的柔美月光,抽打着大海的急风暴雨,像云像风又像梦的乌兰诺娃,站着喝洒又穿长衫的孔乙己,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愿望,呈现出生命的美的活力。在对他们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情景”,抓住这些“心灵颤动的传递物”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作者的胸中之境,与作者共鸣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承载这些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