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3 1:23:18 红网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语文教育曾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展开了声势浩大、史无前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针对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全国上下批评的、责难的、痛斥的、否定的、表扬的、反驳的、卫护的、肯定的,各种各样声音此起彼伏、轰轰烈烈,足够语文教育的深刻反思和深入变革。那么,沉寂了五六年之后的语文教育又将如何呢?有没有走出了那尴尬的境地?有没有借此获得了新生?有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最近媒体纷纷刊载的两篇报道似乎可以说明这一切。 王蒙先生看到自己后辈所接受的呆板的语文教育,又一次表明自己对语文持批评态度。因为王先生的小孙子写了篇作文,说自己家的猫每天晚上自己出去,早上回来是个“独行侠”,被老师划了×,认为比喻不当;还有语文题给“窗外有棵杨树” 选一句意思最接近的话,有三个选择“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是一棵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让王先生不会做,傻了眼;再就是教改后,王先生的微型小说《羊拐》被选入地方教材,其主题被误解、曲解和肢解,感到挺难受。于是,王先生不得不再一次置疑语文教育。(《王蒙质疑语文教育》) 另一篇报道说“十一国庆节”黄金周,北京的中学生小黄及其同学为应付月考复习功课,在背语文公式,如:“画比例图,下打分数”(说明文的7种说明方法:画图、比较、举例、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分析文章是“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脱离课文去背“之”字的几种经常用法;评价一句话只要记住“三步曲”(戴帽子、解释本意、在句中的作用),学语文变成了“背公式”。(《学语文也要背公式,如此学习是否舍本逐末》) 不难看出,两文披露的语文教育现实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说明五六年来语文教育并无多大改观,基本上还是“涛声依旧”。因为类似问题在上世纪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比比皆是、车载斗量。语文教育的机械化、程式化和技术 |